“孩子上大学了,究竟每月该给多少生活费?”眼看沪上高校即将开学,近日,不少家长致电本报教育热线(63527488),表达自己的困惑:给少了怕不够,给多了又怕孩子“大手大脚”。于是,不少精明家长想出“周结制”,每周给一次生活费,帮孩子理财。
“给多少?怎么给?”困扰家长
这几天,家住普陀区的王女士四处打听,就是想给孩子的生活费定个数。“大学里伙食费也不知贵不贵,现在物价普遍上涨,到底该给他多少才好?”王女士向记者询问。
向明中学应届毕业生陈希南头一回面临住宿问题,陈爸爸告诉记者,起初,他从别的家长那里得知,生活费500元就够了,就打算照这个数给,可小陈有些不乐意了。之后陈爸爸得到指点,说500元确实不够,心一软,便答应放宽到800元。
每月该给大学新生多少零用钱?据记者调查,目前,本地新生家长的心理价位一般在每月600至800元,赴外地求学的在1000至2000元。
精明家长想出“周结制”
即将赴北京求学的新生小姚,最近也在和妈妈就生活费问题“讨价还价”,“我打算每月给他1000元!”小姚妈妈告诉记者。“1000元怎么够?”随即小姚给妈妈算了一笔帐,“如果给1000元的话,我每天就把伙食费控制在10元以内!”一听儿子每天只吃10元,妈妈心疼了,马上松口说:“不够用的话,妈妈还会给你寄钱的,吃饭可千万不能省!”
同样面临生活费困扰的,还有考入华东师大的陈培璐同学,母亲赵女士到现在还没想好,该给孩子多少钱,又该怎么给。最后她倾向于一周给一次钱的“周结制”,“孩子每周都要回来的,拿钱很方便,用完了我就能给她,况且孩子带太多钱在身边,不太安全,我不放心。”
老师:“周结制”不利培养理财能力
“‘周结制’有其明显缺憾,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。”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钱静峰老师表示,采用周结制,往往会使学生用钱没计划、没节制。
钱老师认为,每月一次性给孩子定额生活费是更好的办法,“给孩子数量固定但充裕的生活费,让孩子身边有些余钱。”他觉得,这样既让学生方便应对突发情况,也能让他们学会利用多余的钱,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,尽早树立理财观念。
“家长也应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”,钱老师指出,学生的经济观念受父母的消费习惯影响,父母要通过自身良好的消费习惯来影响子女,而不是通过少给钱来逼孩子节约。同时,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鼓励节约的行为,“比如告诉子女,打车回家需要二三十元,而把打车的钱省下来,日积月累就可以买到一部mp3,如此,让学生更有节约的动力。”
相关链接
华东师大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本市高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600元左右,82%的大学生生活费达到了这一水平,70%的大学生生活费由父母全部承担,每月有高达50%的大学生将生活费花光,甚至透支。其中只有15%的大学生有预算和记账习惯,有正确理财观念的大学生仅占总体的26%。21%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做兼职挣钱。(钱钰 王唯佳 成婷)
|